九品法律博客:学法律知识了解最新法律法规!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搜索
当前位置: 法律博客 > 法律法规 > 地方法规 > 正文

甘肃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

日期:2021-10-28 17:32:34 来源:互联网 热度:668 ℃

(2021年3月31日甘肃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规划标准普查详查和监测

第三章预防和保护

第四章风险管控和修复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二节农用地

第三节建设用地

第五章保障和监督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公众健康,推动土壤资源永续利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土壤污染防治及其相关活动。

法律行政法规对土壤污染防治及其相关活动已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执行。

第三条土壤污染防治应当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分类管理风险管控污染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土壤防止土壤污染的义务。

土地使用权人从事土地开发利用活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减少土壤污染,对所造成的土壤污染依法承担责任。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负责,加强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领导,制定落实有利于土壤污染防治的保障机制和政策措施,统筹解决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组织协调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履行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

实行土壤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土壤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作为考核评价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及其负责人的内容。

第六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依照各自职责,对土壤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其他有关部门协同推进水大气土壤污染综合治理和监管工作,督促相关单位改进治理工艺和技术,截断土壤污染源,提高土壤污染治理成效。

第八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会同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卫生健康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建立土壤环境基础数据库,实行数据整合动态更新和数据共享。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土壤污染防治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促进土壤污染防治科学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鼓励土壤污染防治先进适用技术的引进与实际运用。

第十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鼓励有条件的高等院校进行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的学科建设。

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建立土壤污染防治专家库并动态更新,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治理修复等工作提供技术咨询服务。

第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应当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宣传教育和科学普及,拓展公众参与土壤环境保护途径,增强全社会土壤污染防治意识,引导公众依法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按照有关规定,对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

第二章规划标准普查详查和监测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省市(州)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发展改革工业信息化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卫生健康应急管理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根据生态环境保护规划要求土地用途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和监测结果等,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据土壤污染防治规划编制土壤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省人民政府对国家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对国家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严于国家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地方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应当报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是强制性标准。

第十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配合做好全国土壤污染状况普查工作。

省市(州)人民政府可以根据行业行政区域实际情况组织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

第十五条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在国家监测网络基础上,会同农业农村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水利卫生健康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组织监测网络,统一规划本省土壤环境监测站(点)的设置,完善监测体系。

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业草原自然资源等部门应当按照国家和本省规定对农用地和建设用地地块进行重点监测。

第三章预防和保护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国土空间规划,结合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合理确定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严格执行相关行业企业布局选址要求,禁止在居民区幼儿园学校医院疗养院养老院社会福利院等单位周边新建改建扩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

第十七条各类涉及土地利用的规划和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明确对土壤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和相应的预防措施。涉及居民区幼儿园学校医院疗养院养老院社会福利院等建设项目和饮用水水源地选址时,还应当详细调查分析项目所在地及周边污染地块污染源对项目的环境影响,对土壤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应当采取更加严格的预防措施。

第十八条生产使用贮存运输回收处置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渗漏流失扬散,避免土壤受到污染。

第十九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按照相关规定,根据有毒有害物质排放等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名录,向社会公开并适时更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严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质排放,并按年度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告排放情况;

(二)建立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制度,保证持续有效防止有毒有害物质渗漏流失扬散;

(三)制定实施自行监测方案,并将监测数据报所在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

前款规定的义务应当在排污许可证中载明。

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应当对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不得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发现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监测数据异常,应当及时进行调查,对涉及农用地相关的监测数据应及时向同级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进行通报。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周边土壤进行监测。

第二十条企业事业单位拆除设施设备或者建筑物构筑物的,应当采取相应的土壤污染防治措施。其他组织和个人从事上述活动,也应当依法采取相应措施,防治土壤污染。

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拆除设施设备或者建筑物构筑物的,应当制定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在拆除活动前十五个工作日报所在地县(市区)生态环境工业和信息化部门备案并实施。

拆除活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应当包括被拆除设施设备(或者建筑物构筑物)基本情况残留污染物清理和安全处置措施应急管理措施土壤污染防治技术要求对周边环境二次污染防治要求等内容。

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应当做好拆除活动相关记录,并按照有关规定保存。

第二十一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区域土壤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按照相关标准和总量控制的要求,严格控制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重点污染物排放。

矿山企业在开采选矿运输仓储等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中应当采取防护措施,防止废气废水尾矿尾渣等污染土壤环境。

矿山企业应当加强对废物贮存设施和废弃矿场的管理,采取防渗漏封场闭库生态修复等措施,防止污染土壤环境。

尾矿库运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加强尾矿库的安全管理,采取措施防止土壤污染。危库险库病库以及其他需要重点监管的尾矿库的运营管理单位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监测和定期评估。

第二十二条鼓励在建筑通信电力交通水利化工冶炼矿业等领域的信息网络防雷接地等建设工程中采用新技术新材料,防止土壤污染。

禁止在土壤中使用重金属含量超标的降阻产品。

第二十三条建设和运行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要求,采取措施防止土壤污染。建设和运行污水和固体废物收集中转设施,也应当依法采取相应的土壤污染预防措施。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置设施周边土壤进行监测;对不符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要求的,应当根据监测结果,要求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固体废物处置设施运营单位采取相应改进措施。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统筹规划建设城乡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并保障其正常运行,防止土壤污染。

第二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应当开展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宣传和技术培训活动,指导农业生产者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严格控制农药兽药化肥等的使用量。

禁止生产销售使用国家和本省明令禁止淘汰的农业投入品。

禁止将城镇生活垃圾污泥工业废物直接用作肥料。

农业投入品生产者销售者和使用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及时回收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的包装废弃物和农用薄膜,并将农药包装废弃物交由专门的机构或者组织进行无害化处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农药和肥料包装废弃物农用薄膜过期报废农药等的回收贮运综合利用与无害化处理的监督管理。

第二十五条农田灌溉用水应当符合相应的水质标准。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农业农村水利主管部门加强农田灌溉用水水质管理,定期对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进行监测和监督检查,严防灌溉水污染。

禁止使用未经处理或者处理不达标的生活污水医院污水和工业污水灌溉农田。禁止向农用地排放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污水污泥,以及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清淤底泥尾矿矿渣等。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畜禽粪便沼渣沼液等收集贮存利用处置的监督管理,防止土壤污染。

第二十六条石油勘探开发单位应当对钻井采油集输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并对废弃钻井液废水岩屑污油油泥等及时进行安全处理,防止有害物质污染土壤。

输油管储油罐加油站的设计建设和使用应当符合防腐蚀防渗漏防挥发等要求,设施的所有者运营者应当对设施进行定期维护和腐蚀泄漏检测,防止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从事加油站经营油品运输油品贮存等活动的单位以及其他从事化学品贮存经营活动的单位,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油品溶剂等化学品挥发遗撒泄漏对土壤造成污染。

第二十七条从事废弃电子产品报废机动车废电池废轮胎废塑料等再生利用的单位和个人,应当采取相应措施,防治土壤污染。不得采用国家明令淘汰或者禁止使用的技术工艺。

第二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未污染土壤的保护。重点保护未污染的耕地林地草地和饮用水水源地。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国家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的保护,维护其生态功能。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未利用地的保护,不得污染和破坏,对沙漠滩涂盐碱地沼泽地等未利用地定期开展巡查。

第二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土壤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对开发建设过程中剥离的表土,应当单独收集和存放,符合条件的应当优先用于土地复垦土壤改良造地和绿化等。

禁止将重金属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含量超标的工业固体废物生活垃圾或者污染土壤用于土地复垦。

第三十条因科学研究等特殊原因,需要进口土壤的,应当遵守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的有关规定。

第四章风险管控和修复

第一节一般规定

第三十一条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包括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修复风险管控效果评估修复效果评估后期管理等活动。

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风险评估活动风险管控效果评估修复效果评估等活动,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编制相应的调查评估报告。

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完成后,需要实施后期管理的,土壤污染责任人应当按照要求实施后期管理。

第三十二条实施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应当因地制宜科学合理,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的要求进行,不得对土壤和周边环境造成新的污染。

第三十三条土壤污染责任人土地使用权人在实施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前,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要求,采取移除污染源防止污染扩散等措施。

第三十四条土壤污染责任人负有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的义务。土壤污染责任人无法认定的,土地使用权人应当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

土壤污染责任人不明确或者存在争议的,农用地由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会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认定,建设用地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认定。

第三十五条因实施或者组织实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修复风险管控效果评估修复效果评估后期管理等活动所支出的费用,由土壤污染责任人承担。

土壤污染责任人变更的,由变更后承继其债权债务的单位或者个人履行相关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义务并承担相关费用。

第三十六条受委托从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修复风险管控效果评估修复效果评估后期管理等活动的单位,对其出具的调查报告风险评估报告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报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负责,并按照约定对风险管控修复后期管理等活动结果负责。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加大对从事前款活动单位的监督管理。

第三十七条发生突发事件造成或者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相关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应急措施,迅速控制污染源封锁污染区域,疏散撤离妥善安置有关人员,防止污染扩大或者发生次生衍生事件,依法做好土壤污染状况监测调查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修复等工作。

第二节农用地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土壤盐渍化盐碱化防治,采取有效措施开展盐碱地土壤改良和修复,提高耕地土壤环境质量。

第三十九条农用地实行分类管理制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根据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监测和现场检查等调查评估结果,按照土壤污染程度农产品质量情况和相关标准,将农用地划分为优先保护类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

第四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将符合条件的优先保护类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确保面积不减少,土壤质量不下降。

在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域,不得新建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建设项目;已经建成的,应当限期关闭拆除。

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加强对名特优农产品特色中药材产地土壤环境的保护,防止土壤和农产品污染。

第四十一条未利用地复垦土地等拟开垦为耕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依法进行分类管理。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农用地开展土壤污染调查:

(一)农产品污染物含量超标的;

(二)曾作为工矿用地的;

(三)用于或者曾用于规模化养殖的;

(四)用于或者曾用于固体废物堆放填埋,并可能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

(五)曾经发生过重特大污染事故的;

(六)盐渍化盐碱化可能造成土壤污染的;

(七)法律法规规定需要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的其他情形。

对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污染物含量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农用地地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进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并按照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管理。

第四十三条对安全利用类农用地地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应当结合主要作物品种和种植习惯等情况,制定并实施安全利用方案。

安全利用方案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农艺调控替代种植;

(二)定期开展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

(三)对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

(四)其他风险管控措施。

第四十四条对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地块,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下列风险管控措施:

(一)提出划定特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的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按照规定开展土壤和农产品协同监测与评价;

(三)对农民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

(四)其他风险管控措施。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鼓励对严格管控类农用地采取调整种植结构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湿轮作休耕轮牧休牧等风险管控措施,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第四十五条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地块的土壤污染影响或者可能影响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安全的,生态环境部门应当会同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制定防治污染的方案,并采取污染源排查和整治物理阻隔监测评估等相应措施,切断污染物进入地下水和饮用水源地的途径,保护水源安全。

第四十六条对安全利用类和严格管控类农用地地块,土壤污染责任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及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的要求,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并定期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加强监督检查,督促土壤污染责任人落实相关风险管控措施。

第四十七条对产出的农产品污染物含量超标,需要实施修复的农用地地块,土壤污染责任人应当编制修复方案,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备案并实施。修复方案应当包括修复范围指标要求修复方式施工方案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内容。

修复活动应当优先采取不影响农业生产不降低土壤生产功能的生物修复措施,阻断或者减少污染物进入农作物食用部分,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完成后,土壤污染责任人应当另行委托有关单位对风险管控效果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并将效果评估报告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农业农村林业草原主管部门备案。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其成员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他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等负有协助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的义务。

第三节建设用地

第四十八条建设用地实行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制度。

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根据土壤环境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结果,建立建设用地污染地块名录并动态更新,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开。

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的地块,未移出名录前不得作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

第四十九条对土壤污染状况普查详查和监测现场检查表明有土壤污染风险的建设用地地块,市(州)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要求土地使用权人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用途变更为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食用农产品以及食品生产加工和储存场所用地的,变更前应当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前两款规定的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应当报市(州)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由市(州)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评审。

第五十条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表明污染物含量超过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土壤污染责任人土地使用权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并将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报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由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会同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进行评审。经过评审需要实施风险管控修复的地块,应当纳入本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并定期向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告。

第五十一条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中的地块,土壤污染责任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以及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的要求,采取相应的风险管控措施,并定期向市(州)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告,报告内容应当包括管控范围管控目标主要管控措施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监测计划应急管理措施等内容。

第五十二条对列入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中的地块,市(州)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下列风险管控措施:

(一)提出划定隔离区域的建议,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二)进行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状况监测;

(三)其他风险管控措施。

对暂不开发利用或者现阶段不具备修复条件的污染地块,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划定管控区域,设立标识,发布公告,并由污染地块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负责落实相关管控措施。

第五十三条对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中需要实施修复的地块,土壤污染责任人应当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修复方案,报市(州)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并实施。修复方案应当包括修复范围修复目标修复方式修复工期施工方案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等内容。

第五十四条风险管控修复活动完成后,土壤污染责任人应当另行委托有关单位对风险防控效果修复效果进行评估,并将效果评估报告报市(州)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十五条对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建设用地地块,土壤污染责任人土地使用权人可以申请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移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

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自然资源等主管部门对风险管控效果评估报告修复效果评估报告组织评审,及时将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且可以安全利用的地块移出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按照规定向社会公开,并定期向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告。

未达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报告确定的风险管控修复目标的建设用地地块,禁止开工建设任何与风险管控修复无关的项目。

第五十六条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位生产经营用地的用途变更或者在其土地使用权收回转让前,应当由土地使用权人按照规定进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应当作为不动产登记资料送交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不动产登记机构,并报市(州)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

第五十七条土地使用权已经被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收回,土壤污染责任人为原土地使用权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

第五章保障和监督

第五十八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规定,安排必要的资金用于土壤污染防治。使用资金应当加强绩效管理和审计监督,确保资金使用效益。

第五十九条省级土壤污染防治基金主要用于下列领域的土壤污染防治:

(一)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

(二)土壤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无法认定的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

(三)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污染防治事项。

依照前款第二项规定实施风险管控和修复后,能够确定土地污染责任人或者土地使用权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向其追偿。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实施之前产生的,并且土壤污染责任人无法认定的污染地块,土地使用权人实际承担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的,可以申请土壤污染防治基金,集中用于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

第六十条从事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的单位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享受税收优惠。

第六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土壤污染防治情况纳入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年度报告,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发生重大土壤污染事件的,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处置情况,依法接受监督。

第六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应当按照规定约谈下一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要求其采取措施限期整改:

(一)土壤环境质量恶化的;

(二)防治工作不力,未完成土壤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

(三)土壤污染问题突出,公众反映强烈的;

(四)其他依法应当约谈的情形。

约谈以及整改情况应当向社会公开。

第六十三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及其环境执法机构和其他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对从事可能造成土壤污染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进行现场检查询问现场监测取样查阅和复制有关资料,要求被检查者提供有关资料就有关问题作出说明。被检查者应当配合检查工作,如实反映情况,提供必要的资料。实施现场检查的部门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为被检查者保守商业秘密。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排放有毒有害物质,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土壤污染的,或者有关证据可能灭失或者被隐匿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可以依法查封扣押有关设施设备物品。

第六十四条应急管理部门应当监督尾矿库运营管理单位履行防治土壤污染的法定义务,防止其发生可能污染土壤的事故。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尾矿库土壤污染防治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定期评估,发现风险隐患的,及时督促尾矿库运营管理单位采取相应措施。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加强对向沙漠滩涂戈壁盐碱地沼泽地等未利用地非法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等行为的监督检查。

第六十五条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从事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土壤污染风险评估风险管控修复风险管控效果评估修复效果评估后期管理等活动的单位和个人的执业情况,纳入信用系统建立信用记录,将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布。

第六十六条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公开土壤污染状况和防治信息。

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负责统一发布全省土壤环境信息。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将涉及主要食用农产品生产区域的重大土壤环境信息,及时通报同级农业农村卫生健康和食品安全主管部门。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享有依法获取土壤污染状况和防治信息参与和监督土壤污染防治的权利。

第六十七条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污染土壤的行为,均有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或者举报的权利。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土壤污染防治举报方式向社会公布,方便公众举报。

接到举报的部门应当及时处理并对举报人的相关信息予以保密;对实名举报并查证属实的,给予奖励。

新闻媒体对违反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享有舆论监督的权利。

举报人举报所在单位的,该单位不得以解除变更劳动合同或者其他方式对举报人进行打击报复。

第六十八条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草原等主管部门,应当将土壤污染防治内容纳入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提高突发土壤污染环境事件应急能力。

土壤环境重点监管企业应当依法制定应急预案并定期演练,加强突发土壤污染环境事件应急保障能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土壤污染环境事件时,应当依法进行处理,并对所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六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或者其他负有土壤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和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和本条例规定应当作出行政处罚决定而未作出的,上级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第七十条违反本条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七章附则

第七十一条本条例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

本站已累计被访问:92928976 次

蜀ICP备14005278号-5 川公网安备 51142402000126号

Copyright ©201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九品法律博客

法律知识- 法律常识_ 中国法律法规科普-九品法律博客 网站地图 | 免责申明 |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