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02-24 13:44:13 来源:互联网 热度:1269 ℃
杨惠惠
“居者有其屋”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居住权益,体现社会文明的进步,民法典对居住权作出了明确规定。
所谓居住权,是指住宅所有人为满足特定人居住需求,在自己所有的住宅上设定的居住权利。当前,居住权争议主要集中于离婚继承赡养以及涉公产住房等案件中。例如,离婚后约定子女居住权问题订立遗嘱协调住宅所有权与居住需求的冲突问题子女不履行赡养义务导致老年人没有居所的问题。
在一起涉离婚居住权纠纷中,陈某和王某原系夫妻关系,育有一女陈小某已经成年,2017年双方协议离婚,约定某小区住宅归陈某所有,住宅首付款及月供款均由陈某承担,同时陈某承诺,他的女儿陈小某对房屋享有居住权。2019年,陈某与郭某再婚,并将该住宅变更登记为按份共有,双方各占一半。郭某因与陈小某发生争吵不让陈小某继续在该住宅居住,而陈小某认为自己享有居住权,双方因此形成纠纷。
民法典规定,设立居住权,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居住权合同,同时应当向登记机构申请居住权登记,居住权自登记时设立。在该纠纷中,陈某与王某离婚时陈小某已经成年,陈某作出的承诺并不能直接设立法律意义上的居住权,陈小某能否取得居住权取决于其是否与陈某郭某签订书面合同,并在房管部门办理登记,只有两者同时具备,才能获得法律保护。
自2021年1月1日起,民法典施行,为顺利实现“安居”愿望,避免类似纠纷出现,在设立居住权时应当注意风险防范。
首先,居住权以合同和遗嘱两种方式设立。无论以哪种方式设立,如果能够在合同或者遗嘱中明确住宅的具体位置居住期限以及住宅所有权人配合办理登记的时间等信息,将能够避免今后因居住面积居住时间办理登记等问题形成争议。以遗嘱设立居住权的,可以为继承人设定赡养义务,继承人应当履行相应义务。以合同方式设立居住权的,还可以约定适当的违约责任,以弥补守约方可能产生的损失。
其次,在向房管部门申请办理居住权登记时,要留意申请登记的住宅范围是否与合同或者遗嘱一致。这是因为,如果出现不一致的情形,在有第三人主张所有权或者抵押权等权利时,则非常容易形成纠纷。根据我国物权公示公信原则,如居住权登记住宅范围小于合同或者遗嘱设定的范围,那么在善意的第三人主张相关权利时,居住权人通常只能在登记公示的范围内享有居住权。
最后,应当留意,居住权与所有权比较而言,还存在一定的权利限制。居住权不能转让,居住权人对他人住宅所享有的是占有和使用的权利,只能由居住权人本人享有。居住权也不能继承,居住权人逝世的,居住权消灭,继承人不能继承相关居住权利。居住权一般也不能出租,除非当事人另外作出一致且明确的约定。
(作者系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法官助理,本文由本报记者蒲晓磊整理)
本站已累计被访问:101043148 次
蜀ICP备14005278号-5 川公网安备 51142402000126号
Copyright ©201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九品法律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