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法律博客:学法律知识了解最新法律法规!

免责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搜索
当前位置: 法律博客 > 法律法规 > 行政法律法规 > 正文

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

日期:2015-10-24 12:48:50 来源:互联网 热度:1309 ℃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局,各计划单列市文化局,本部各司局国家文物局,各直属单位: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文化部编制了《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认真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二零零六年九月十四日

全文如下: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二零零六年九月

目 录

序 言…………………………………………………………(4)

一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7)

二推动文化艺术创新,着力创造民族文化优秀品牌……(10)

三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14)

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健全文化市场体系………………(19)

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弘扬民族优秀文化………………(24)

六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文化交流质量与水平……(27)

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30)

八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健全文化法制……………(31)

九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33)

十实施要求…………………………………………………(35)

序 言

《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2006-2010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总结“十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对今后五年我国文化建设做出部署和安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专项规划。

(1)“十五”时期文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十五”时期是我国文化事业快速发展的五年。文化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文化方针政策法律法规,明确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促进了各项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艺术创作丰富多彩,优秀作品不断涌现。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带动下,创作演出了一大批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民族精神的优秀作品,为民族艺术宝库积累了新的内容。

--基层文化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逐步加强。以“基本阵地基本队伍基本内容基本活动方式”四项基本建设和实施重大文化工程为切入点,完善城乡基层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有所增强。文化产业政策不断健全,国有文化单位的实力不断壮大,非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快速上升,一批民营龙头企业迅速成长,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已见雏形。

--建设长效管理机制,文化市场活跃有序。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制定文化市场发展纲要,推动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试点工作,积极保护知识产权,维护文化市场正常秩序,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对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跃,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不断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持续向广度和纵深发展,双边往来层次不断提高,多边交流主动性主导性逐步增强,重大文化交流活动影响深远。我国作为亚洲国际文化活动中心的地位逐步确立。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突破。

--拓展保护工作范围,文化遗产保护取得显著成绩。《文物保护法》重新修订并颁布实施,文物档案和数据库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取得实效。大遗址保护工作全面启动。国务院公布了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上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进展顺利,昆曲古琴艺术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进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国务院公布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推进文化艺术科学建设,教育科技工作取得可喜成果。全国艺术科学“十五”规划有效落实,有中国特色的艺术科学理论体系架构进一步完善。推进艺术教育体制改革,实现了艺术教育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并轨。加大了对人文社科研究的扶持力度,科研项目的开发取得较好成果。

--坚持“两手抓,两加强”,积极稳妥推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着力点,推进了结构调整,内部劳动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取得初步成效。经营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试点工作进展顺利。

--文化人才队伍扩大,素质进一步提高。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文化从业人员总量不断增长,人才结构逐步改善,高级专家队伍进一步壮大,一大批青年优秀文化人才脱颖而出。

(2)“十五”时期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十五”时期,文化建设坚持以繁荣为中心,发展为主题,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五年实践的基本经验是:

--必须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文化建设,始终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确立正确的创作导向和工作导向。

--必须坚持重在建设的原则,始终把繁荣和发展作为文化工作的中心任务。

--必须坚持文化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始终把创造当代新文化作为追求的目标。

--必须坚持“两手抓,两加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

(3)“十一五”是文化建设的重要时期。“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阶段。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既凸显了维护文化多样性和文化安全的重要性,也为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文化事业投入不断增加,文化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城镇化进程逐渐加快,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社会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为“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纵览国际国内形势,文化建设面临发展的大好机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开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新局面的总体部署,密切结合文化发展的实际,理清“十一五”时期文化建设的思路,明确文化建设的目标,突出文化建设的重点,规划文化事业发展的蓝图,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把我国各项文化事业推向一个新阶段。

一指导方针和发展目标

(4)指导方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展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让文化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贯彻重在建设的原则。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始终把建设作为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立为本,持之以恒,贵在落实,务求实效。

--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

--坚持“两手抓,两加强”。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在政府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和重塑市场主体,优化产业结构,增强我国文化的实力和竞争力。

--促进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根据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文化建设的支持,实施文化兴边战略,加快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文化事业的发展。

--实施文化创新人才兴文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吸纳人类一切有益文明成果的基础上,推动理论和观念的创新内容和形式的创新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方式和方法的创新。着力在文化系统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建立健全人才脱颖而出的有效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5)“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的目标。到2010年,基本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逐步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官方与民间并举的对外文化交流新局面。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提高,质量显著改善。到2010年城市中每10万人拥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数达1个,农村乡镇综合文化设施覆盖率达98%以上。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册数达0.6册。

--文化产业较快发展,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性和区域性影响的民族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年增长速度达到15%以上,到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文化娱乐服务消费支出占整个消费支出的5%以上,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一番。

--建立比较完善的国家文化艺术创新扶持和资助体系,催生一批体现时代精神和中国风格的艺术精品和高质量的艺术科研成果。

--文化市场长效管理机制比较完善,文化市场体系比较健全,基本形成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

--对外文化交流深入发展,对外文化贸易有较大增长,民族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建立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文化领域的信息化水平普遍提高,以国家数字图书馆为龙头的大容量数字化文化资源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中华文化在互联网中的比重和吸引力明显增强。

--支持文化建设的制度环境和人才队伍进一步优化,初步形成比较完备的文化政策法规体系和比较完善的人才选拔考核激励流动机制。

二推动文化艺术创新,着力创造民族文化优秀品牌

(6)建立健全文化艺术创新机制。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在全社会形成尊重艺术创造尊重艺术人才尊重创作权利尊重创作成果的良好氛围,建立引导有力激励有效宽松和谐活跃有序不同主体踊跃参与创造的艺术创新机制。营造有利于集体和个人充分发挥创意技艺技术的环境,重点培育动漫音像视觉艺术表演艺术工艺与设计等方面的创意群体。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园区,支持和鼓励中小型文化内容服务企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一批以提供文化数字信息演艺动漫文化资讯等内容为主的大型内容提供商。充分发挥文化经济政策和科技政策作用,引导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创新主体,支持掌握核心技术的文化科技人才创办新型文化企业,扩大原创文化产品与服务的有效供给和销售,大幅度提高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7)扶持代表国家水平和体现民族特色的艺术表演团体。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艺术表演团体的不同类型人才实力艺术水准资产规模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影响等因素,建立科学的艺术表演团体评估体系。加大对代表国家水准体现民族特色的艺术表演团体的扶持。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举办艺术表演团体,发展和规范民间职业剧团。到“十一五”末,推出一批创新能力强人才集聚度高市场开拓能力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艺术表演团体,形成布局结构合理多种所有制院团共同发展的格局。

(8)打造品牌文化艺术活动。改革政府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的方式,实施政府采购和市场运作相结合,以国家级大型文化艺术活动为龙头,以具有区域特色的地区文化艺术活动为基础,逐步打造一批具有鲜明民族特色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艺术活动品牌。

专栏1 重点扶持的艺术表演团体和文化艺术活动

艺术表演团体

中国京剧院国家话剧院中国歌剧舞剧院中国东方歌舞团中国交响乐团中国儿童艺术剧院中央歌剧院中央芭蕾舞团中央民族乐团,以及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地方艺术表演团体。

文化艺术活动

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节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诗歌节中国少年儿童合唱节“相约北京”联欢活动亚洲艺术节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吴桥国际杂技节武汉国际杂技节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和中国国际钢琴比赛。

(9)鼓励优秀作品的创作与积累。实施文化精品战略,扶持原创性作品,着力打造一批代表国家形象具有民族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文学戏剧音乐美术书法摄影舞蹈杂技动漫等文化艺术精品,培育一批体现国家文化水准具有相当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名人名品。坚持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三并举”方针,推动传统戏曲剧节目的整理改编与创新。设立“二十世纪美术作品收藏与捐赠奖励专项资金”,加强对著名美术家作品以及具有历史意义学术价值的重要美术作品的收藏。积极引导广大群众自主参与各种形式的文艺创作活动,建立群众文化优秀作品的创作选拔和推广机制。加大对少数民族题材艺术精品的扶持。依托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培训艺术创作人才。加强艺术档案管理,做好艺术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编研开发利用工作。

专栏2 艺术精品工程

国家舞台艺术经典剧目建设工程--推出一批代表国家形象具有民族特色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舞台精品剧目。

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完成100幅(件)表现中国近现代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大型绘画和雕塑作品。

二十世纪美术作品收藏工程--收藏二十世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美术家的作品具有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的重要美术作品革命题材的美术作品以及相关史料。

中国少儿歌曲创作推广计划--通过广泛征集和专家委约等机制,每年评选20首优秀少儿歌曲,进行推广和传唱。

(10)提高文化艺术科研成果的质量。围绕全国艺术科学规划和重点课题,建设学科基地,完善评审立项课题委托项目招标后期资助机制。加大对艺术科研的投入,确保重点科研项目经费。重点扶持对文化发展战略基础理论及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扶持少数民族重点科研选题。在五年内评选出30部左右代表各门类文化艺术科研最高水平的学术科研精品。

(11)创新文化传播方式和手段。加强数字和网络等核心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丰富表现形式,拓展传播方式。开展国家数字图书馆综合技术专项研究,重点突破海量信息存储检索和调度等关键技术。加快以国家图书馆为龙头的大容量数字化文化资源库建设,完成大中城市公共图书馆联网,实现资源共享。实施“文化创新工程”,推进舞台技术进步,开展文化行业标准化建设和乐器改革,发展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

(12)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做好重要文化资源知识产权的挖掘整理工作,建立国家重点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目录。强化文化工作者的知识产权意识,推动文化单位重视和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管理。鼓励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推介和交易服务产业,逐步构筑覆盖全国的知识产权服务网络。抓紧落实中国近现代经典乐谱剧本的整理出版工作。贯彻落实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坚持以日常监管与专项整治相结合,依法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保护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合法利益。

三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13)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优先安排关系人民群众利益的文化设施建设。

--建设一批代表国家文化形象的重点文化设施,完善大中城市图书馆博物馆和文化馆(文化中心)建设。编制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国家标准。

--在巩固县县有图书馆文化馆的基础上,基本实现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有条件的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继续扶持发展农村儿童文化园。

--在中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的地区配备文化服务车,建设流动服务网络。

--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本完成全国市县乡(镇)分中心和50%的行政村服务点建设。

--建立文化馆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活动场所学校图书馆共建共享的新机制,推动机关学校部队等内部文化设施对外开放。

(14)提高公共文化机构的服务能力。适应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健全服务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方式,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质量。

--发挥各级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公共文化机构的指导监督,并从资金设施场地机构人员等方面,保障公共文化设施正常运转和功能的充分发挥。解决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严重短缺的问题,扩大公共图书馆藏书量。

--完善公共文化机构功能定位,明确服务目标任务和责任,建立考核激励约束机制提高使用效益。完成公共文化服务质量标准体系的制定,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机构评估系统和绩效考评机制。

--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者优惠开放制度服务公示制度,公开服务时间内容和程序,在窗口接待场所引导资料提供以及内容讲解等方面,提高服务质量。

--实行定点服务与流动服务相结合,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向社区和农村延伸。

--促进数字和网络技术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应用,建设数字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剧场和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

--建立健全文化援助机制。通过援赠设备器材和文化产品共享文化资源业务合作人员培训工作指导志愿服务等方式,支持农村和西部地区的文化建设,帮助解决文化产品和服务相对缺乏的问题。对优秀的文化志愿服务者予以表彰和奖励。

(15)切实维护低收入人群及其他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权益。采取政府采购补贴等措施,保障和实现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城市低收入居民和进城务工人员等社会群体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向未成年人等免费开放的制度以及无障碍通道等方便残疾人的设施。国有艺术院团影剧院每年安排一定场次主要面向低收入居民的低价演出或放映活动。积极开展为进城务工人员送书送戏送电影活动。加强老年大学建设,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

(16)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增加政府投入,调整资源配置,着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推进农村文化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加快欠发达地区综合文化站的改扩建和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造,实施农村文化重点工程建设,改善提升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条件和服务水准,逐步改变城乡之间文化发展不平衡状况。

--合理配置公共文化资源,逐步增加为农村服务的资源总量。鼓励和扶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加大对农村题材重点选题的资助力度,每年推出一批农村题材文艺精品。购买适合农村需要的优秀剧本版权,免费供给基层艺术团体为农民群众演出。全国性文艺评奖中农村题材优秀文艺作品要占一定的比例。继续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文化对口支援活动。继续实施送书下乡工程,拓展送书服务范围和受益面。

--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纳入各级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和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纳入创建文化先进县(市)文化先进乡镇和创建文明村镇等相关评价体系,所需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的文化建设,文化领域新增加的财政投入应主要用于农村。政府保证文化馆(站)开展业务必须的经费基层公共图书馆购书经费和农村电影放映补助经费。建立健全基层文化单位的评价体系,将服务农村服务农民作为基层文化单位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

(17)提高公民文化艺术素养。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文学艺术基础知识的普及工作。实施“国民艺术教育推进工程”,推动文学戏剧音乐舞蹈曲艺杂技雕塑绘画工艺美术等到农村到工厂到军营。支持群众文化创作,发挥文化馆(站中心)等文化机构的组织作用,充分利用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广场文化活动等载体,开展歌咏读书书法朗诵科普知识等各种群众文化活动。组织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演出,鼓励和支持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富余人员离退休人员开展群众性文艺辅导或展演活动。国有文化单位每年要安排一定场次的免费演出和艺术讲座,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18)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和兴办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在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依法加强民办文化从业人员的资质考核和业务培训。民办图书馆艺术院团等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参加行业评估与人员职称评定。通过民办公助等方式,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电影放映队民间剧团等,支持进城务工人员自办艺术团体,开展艺术创作演出活动。对业绩突出的民办文化机构,政府予以资助表彰和奖励。

专栏4 重大文化设施和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重大文化设施

国家大剧院工程国家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国家图书馆二期暨国家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中国美术馆二期改扩建工程国家话剧院建设工程和地方重要文化设施建设。

文化建设重点工程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农村为重点,建设电子图书舞台艺术知识讲座和影视节目等数字资源库,基本完成全国市县和乡镇分中心建设,推进文化资源数字化,促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

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做好农村电影拷贝配送工作,丰富电影片源,加快推进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加强农村电影院更新改造,增加固定或流动放映点,基本实现全国农村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在欠发达地区新建改扩建2.5万个左右综合文化站,配备必需的设备,完成对农村危旧公共文化设施的改造,基本实现全国乡镇均建有综合文化站。

流动综合文化服务车--对西部及其他老少边穷等地广人稀适宜开展流动服务的地区,为县乡配备流动文化服务车流动电影放映车,开展集影视放映文艺演出图片展览图书销售和借阅科技宣传为一体的流动文化服务。

送书下乡工程--重点向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室配送图书。“十一五”期间,每年向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图书馆和乡镇图书馆(室)赠送适用于农村的科技经济文化法律等图书,改善贫困地区图书馆条件,满足当地农民群众基本的阅读需求。

国民艺术教育推进工程--在城市社区和乡村大力开展社会艺术教育,组织群众性的社会艺术实践和欣赏活动。推进社会艺术水平考级活动。开展艺术精品进校园活动,推进社会艺术教育师资力量的培养。

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健全文化市场体系

(19)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强省强市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形成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格局。

--提升传统文化产业。推进营业性演出单位资产重组,发展演艺经纪商,加强演出协作网络建设,形成一批大型演艺产业集团。开发具有民族特色地区特色健康向上和技术先进的娱乐方式,鼓励连锁娱乐企业的发展,推动文化娱乐主题园区的建设。改造传统的文化创作生产和传播模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升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

--打造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发展文化会展业,重点支持覆盖全国并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会展。办好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若干个区域性专题性文化产业博览会,打造文化信息交流产品交易和项目合作的平台。

--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加快发展民族动漫产业,大幅度提高国产动漫产品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发展网络文化产业,鼓励扶持民族原创的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的创作和研发,拓展民族网络文化发展空间。

--促进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基地建设,促进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产业分工,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孵化器。培育和建设电子音像影视和动漫制作演艺会展文化产品分销等产业基地。支持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和经营,打破地区部门行业所有制界限,不断拓宽经营范围,调整经营结构,拓展发展空间,提高经营水平。

专栏5 重点支持的文化会展

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

中国国际音像博览会

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

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

(20)培育文化市场主体。着力重塑文化市场主体,提高国有文化企业竞争力,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公司制改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对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保持和发挥国有文化企业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

--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按照“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的要求,在清产核资界定产权归属的基础上,逐步转制为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要做好劳动人事社会保障的政策衔接,按照“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的原则落实相关政策,妥善安排富余人员。

--鼓励和支持国有文化企业开发市场占有率高的原创性产品,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培育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

--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平等竞争机会,加强和改进服务,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引导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健康发展。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鼓励非公有制资本进入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博物馆展览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艺术教育与培训文化艺术中介旅游文化服务文化娱乐艺术品经营动漫和网络游戏电影院和电影院线农村电影放映以及音像制品分销等领域。非国有经济投资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场馆,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税收和上市融资等方面,享受与国有经济同等待遇。制定扶持农村文化经营单位和个体经营者的经济政策,简化对农村个体工商户和民营文化企业的登记审核程序。

(21)健全文化市场体系。打破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城乡分离的市场格局,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

--加强文化产品市场建设。重点培育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剧艺术品等文化产品市场,培育和规范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市场,大力培育和开拓农村文化市场。

--加强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拓展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建立文化行业人才库人才评价体系,促进人才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发展文化经纪代理评估鉴定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加强执业培训,推行资格认证制度。制定和完善文化中介机构的管理办法,规范中介行为,提高服务质量。

--发展现代流通组织和流通方式。建立以大城市为中心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文化产品流通网络。建设演出协作网络音像市场网络和电影院线,在大中城市推广票务连锁服务。建设辐射全国的区域文化产品物流中心,鼓励跨越区域管理规范技术先进服务优质的现代文化产品物流企业发展。积极发展面向消费者的文化电子商务模式,构建网络文化产品和文化生产要素交易平台,推进文化企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文化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和在线交易信用机制。

--建立健全市场行业组织。制定行业规范,发挥演出行业协会音像行业协会娱乐行业协会网络文化行业协会艺术品经营行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在市场协调行业自律服务维权等方面的作用。到2010年,完成文化领域各种行业组织的建设和改造,实现政府部门与行业组织分开。

(22)构建文化市场管理长效机制。通过规则的完善和严格执行,建立依法经营违法必究公平交易诚实守信的市场秩序,创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构建统一高效便捷的文化市场管理信息网络,建立文化企业信用档案和文化市场信用制度,扩大诚信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建立中国当代艺术品信息国产音像制品出口演出市场数据库,推广艺术品登记认证制度。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专利申请商标注册,严厉查处盗版非法出版非法营销等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改革,重点加强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

(23)发展对外文化贸易。大力扶持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演出展览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支持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提高出境文化产品与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做大做强对外文化贸易品牌。重点发展15家左右有实力的出口音像企业,培育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在海外发展3-5家大型跨国演展中介公司。支持国内文化企业与国际知名演艺展览中介机构或经纪人开展合作,向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实施海外商业拓展计划,鼓励在境外兴办文化实体。努力打造一批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和知名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到2010年,我国文化产品的出口大幅度增长,文化贸易逆差明显缩小,文化贸易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重要增长点。

(24)加强文化产品进口管理。做好音像制品美术品和演出项目进口等方面的监督管理工作。继续对文化产品进口实行特许经营,对经营单位实行文化产品进口经营许可证制度,并按有关规定对进口经营单位实行年检制度,并按照控制总量合理布局和优化结构的原则进行整顿。加强对进口音像制品美术品演出项目网络游戏等文化产品内容的审查,特别要注重面向未成年人的内容审查,严厉查处非法进口和进口含有色情暴力恐怖等有害内容的文化产品。对违规进口文化产品的,视不同情况进行处罚。

专栏6 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重点项目

文化产业项目服务工程--通过建立文化产业项目资源库文化产业投资指导目录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服务平台文化产业项目推介管理系统和国家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等,培育市场潜力巨大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充分发掘和利用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促进我国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文化产品出口扶持计划--通过开展商业演展产品出口奖励,表彰在演展文化产品开发出口方面取得优秀绩效的中国文化企业。重点扶持具有中国特色在国际文化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继续实施国产音像制品“走出去”工程,推动音像企业开发适合国际市场的音像节目,奖励优秀出口企业,资助重点出口项目和海外推广活动。

全国文化市场监控平台--利用互联网技术,建设全国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管理系统全国卡拉OK内容监管系统等,推进文化市场电子政务工作。

文化行业标准体系建设--制定一批涉及安全工艺功能检测技术规范和标准,基本完成演出场所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市场社会艺术教育乐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服务标准的制定。

五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弘扬民族优秀文化

(25)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开展全国文物普查,建立全国文物数据库动态管理系统。高度重视重要革命历史文物的收集整理和重点革命历史遗迹的保护。加强世界文化遗产大遗址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和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制定实施不可移动文物保护规划。每年安排100项左右的大中型文物保护工程。建立大遗址保护科学监测评估体系。完善重大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严格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建设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排除重大险情,完善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安全消防设施设备,做好工程建设中的抢救性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提高文物保护科技含量,加强文物保护标准化建设。规范文物流通秩序,完善文物进出境许可制度。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文物古籍的抢救与保护。重视和加强少数民族博物馆的建设。到2010年,全国博物馆总数达到2600座。形成以国家博物馆为龙头,省级博物馆和重点行业博物馆为骨干,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与中华文明和综合国力相适应的博物馆体系。推动文物保护相关学科发展,实施重点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专项,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关键技术研发,实施中国数字博物馆等科技项目,提高文物保护科技含量。实施“指南针计划”等重大项目,深入挖掘和展示我国古代发明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26)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建档工作,绘制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布图,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谱系,制定传承人资助办法。确定10个国家级民族民间文化生态保护区。完成《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的出版和相关资料的保护工作,出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非物质文化普查图集(分省图册)》《昆曲大典》《中国民间美术分类全集》。继续实施国家重点京剧院团昆曲院团保护和扶持项目。加强对民间文学民俗文化民间音乐舞蹈少数民族史诗等若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

(27)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入中小学课程。广泛开展吟诵古典诗词传习传统技艺等优秀传统文化普及活动。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传统民族节庆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高度重视国庆节劳动节和建党建军纪念日等重要节日,广泛开展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文化遗产日”,组织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宣传展示活动。继续实施国家清史纂修工程。

专栏7 文化遗产保护重点项目

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明清帝王陵寝云冈石窟武当山古建筑群敦煌莫高窟大足石刻平遥古城高句丽遗迹等。

大遗址保护

编制完成100处重要大遗址总体保护规划纲要。建设汉长安城大明宫隋唐洛阳城殷墟偃师商城等一批重点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启动实施长城保护工程大运河文物保护工程丝绸之路(新疆段)文物保护工程。

文物保护单位维修

实施故宫博物院古建筑整体保护维修工程恭王府府邸文物保护修缮工程西藏三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和应县木塔元代以前早期木构建筑大昭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等维修保护工程。每年重点安排100项左右险情严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体维修保护工作。

考古工作

做好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工程中的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启动中国海疆考古工程,边疆考古涉外考古水下考古航空考古取得较大进展。

建设抢救性文物保护设施

完成100余个地市级以上博物馆馆藏文物保存环境标准化建设,新建扩建库房面积30万平方米。依托博物馆改扩建23个区域性中心文物库房,集中保护珍贵文物。完成36所科研院所与大学出土文物整理库的文物保护设备和安全消防设施建设。

非物质文化遗产

重点加强对518项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加强对濒危项目的抢救,建立传承人保护制度,逐步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国家清史纂修

全面进行《清史》的撰写评审修改并完成初稿,整理翻译出版一批中外档案文献资料开展重大理论和学术问题的专题研讨,培养清史工程学术研究队伍。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全面开展古籍普查工作,建立完整准确地记录古籍基本情况的目录体系;颁布《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命名“全国重点古籍收藏单位”,建立比较完备的古籍保护制度;大力开展古籍修复工作;运用现代技术,开展古籍数字化影印出版和缩微工作,促进古籍的有效利用。到2010年,初步形成我国古籍保护工作体系,使中华古籍得到有效抢救和保护。

六扩大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文化交流质量和水平

(28)全方位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继续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实施中华文化传播工程,充分利用有效整合国内文化资源,创新文化对外传播形式和手段,吸收借鉴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提升我国文化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加强文化领域的多层次互访,加强友好城市间的文化交流,主动开展对外文化合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加强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及欧盟主要国家的文化关系,深化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提升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文化交流与合作水平。

--重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及其他国际文化组织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参与相关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我国在国际文化活动中的话语权,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积极参与在亚欧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和东亚区域合作框架内举办的文化活动。

--配合国家总体外交战略和重大外交活动,适时举办有影响的大型文化交流活动。利用春节国庆日建交日等重要节日纪念日,组织举办高水平文化交流活动,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继续做好中外互办文化年在国外举办中国文化节文化周艺术周和文物展等工作。

--打造对外文化交流的知名品牌。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坚持“细水长流”的工作方针,派出项目以针对性强文化含量高灵活多样的中小型项目为主。着力组织好海外庆祝春节活动,努力使春节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化节日。提高“相约北京”联欢活动北京国际音乐节上海国际艺术节吴桥国际杂技节亚洲艺术节等大型艺术节庆的水平,办好中国国际小提琴钢琴声乐比赛等具有影响的国际性艺术赛事,使我国成为亚洲国际文化活动中心。

--建立健全中外学者交流机制。加强与外国汉学家中国问题专家及其研究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支持有影响的外国文化名人汉学家中国问题专家来华考察和研究。进一步做好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文化管理人才和专业艺术人才的人力资源培训工作。

--充分发挥广大海外华人华侨的独特作用。对海外华人华侨进步文化团体文化活动予以支持,调动爱国进步力量弘扬宣传中华文化的积极性,鼓励国内文化团体文化企业与其开展文化交流活动。

(29)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和质量。贯彻“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形成合力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工作方针,完善“政府主导支持社会广泛参与多种方式运作”的工作模式,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发挥地方政府和民间力量的积极性,丰富对外文化交流资源,拓宽对外文化交流渠道。

--以“投入少效益好”为目标,探索政府支持和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模式,提高市场运作的项目比例。拓展民间交流合作领域,鼓励人民团体民间组织民间企业和个人从事对外文化交流。扩大商业性展演展映和文化产品销售,到2010年,商业运作的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达到30%以上。

--借助国外著名的艺术节博览会等平台,积极推介中国文化产品和服务。精心选择参与单位及文化产品,认真组织代表国家水平的参展参演团队,展现我国整体文化实力。积极参与或主办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期间的文化论坛和主宾国活动等,提升我国的文化影响力。

--加强海外文化传播网络建设,合理规划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布局,健全和完善已建中国文化中心的运作与管理机制,拓展海外文化中心活动内容,广泛发展信息服务教学培训开展经常性文化活动等功能。更新对外文化传播设施和手段,增强传播力度,扩大覆盖范围。

(30)加强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坚持“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方针,进一步打造“情系中华”“海峡两岸艺术节”“艺海流金”等交流活动品牌,积极开拓新的交流与合作领域,增进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人心回归。

七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31)用新的文化发展观指导文化体制改革。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按照“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要求,有组织有领导分阶段分步骤地将改革从试点向面上推开,逐步引向深入,确保文化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与国家不断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相互配套相互衔接。

--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明确文化行政管理部门职责,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资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强化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依法行政,改进管理方式,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充分发挥中介机构文化行业组织在行业管理和市场调节中的作用,加强指导,推动行业自律。最终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分类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按照“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的要求,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建立高效有序的运营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全面推行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健全岗位目标责任制,合理配置人才资源,保障职工合法权益。加强经济核算,健全财务制度。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艺术表演团体,实行事业体制,按照“政府扶持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由国家重点扶持,在确保国家基本投入的基础上,面向群众,开拓市场,在竞争中发展壮大。

八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健全文化法制

(32)完善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政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规范有效的公益文化事业筹资机制,逐渐形成对公益文化事业多渠道投入的体制。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发展逐年增加,增加幅度不低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2010年,争取人均文化事业费达到15.6元,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达到0.8%,人均公共图书馆购书费达1.0元。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确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的各项扶持政策落在实处。

--健全文化专项资金。充分发挥现有各类文化专项资金的作用,争取专项资金数额逐年增长。中央设立并增加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补助专项资金,支持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完善优秀剧节目创作演出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确保国家舞台艺术经典剧目建设工程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等重大文化项目的资金投入。建立科研专项经费,加大对艺术科研的扶持。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完善公益捐赠和赞助优惠政策。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中宣部关于进一步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鼓励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捐赠。在境外企业和个人对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及体现民族特色和代表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的捐赠,企事业单位向公益文化事业单位转让专有技术专利版权,对非营利性文化活动的赞助等方面,努力争取出台优惠政策。

(33)完善公益文化事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争取国家在支持公益文化事业的税收政策上取得进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进口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专用设备,体现民族特色和代表国家水准的艺术院团进口演出器材和设备等,免征进口环节关税和增值税;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公益文化项目,在融资用地税费等方面给予与国有单位相同的政策优惠。

(34)健全文化产业政策。适时调整文化产业领域的准入融资税收等政策,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公平竞争的制度环境。通过建立国家和地方宣传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对新兴文化产业外向型文化产业和具有示范性导向性的重点产业项目,给予部分相关借款贴息和补助。国家设立奖励文化产品出口专项资金,鼓励并扶持在海外市场具有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企业。

(35)加快制定重要文化法律法规。加快制定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抓紧研究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图书馆法》《对外文化交流条例》。抓紧修订《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加快制定《艺术品管理条例》《电子娱乐管理条例》,健全和完善文化市场管理的行政法规。根据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积极参与有关文化艺术发展的知识产权立法。

(36)推进文化领域依法行政。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管理方式创新,重点加强宏观调控和实施依法监管,切实履行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严格执行《行政许可法》,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项目,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明确执法权限,规范执法程序,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制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等各项制度。

九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

(37)形成多层次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梯队。完善文化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制度,探索适合文化艺术行业特点的人才资格考试考核评价方法,逐步建立文化艺术专业人才社会化评价体系。完善国际合作岗位实践在职进修交流培养等多途径培训制度,加强对文艺创作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对青年人才的培养。加大对短缺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有序流动。建立文化艺术人才库。

(38)加快培养文化经营管理和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人才队伍。制定经营管理人才和文化产业高新技术人才专项培训规划,加强文化管理文化营销文化经纪和高新技术等各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促进文化艺术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专业化职业化。鼓励和资助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在职教育。吸引海外高级经营管理和高新技术人才。建立经营业绩和综合管理能力相结合的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采取共建合作等方式,建立若干个国家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基地。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综合性大学,参与文化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工作。高度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利用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和资本扩张,扩大人才的选拔范围,广泛吸引财经金融等领域的优秀人才进入文化行业。

(39)巩固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建立健全文化馆图书馆和乡镇(街道)文化机构的工作岗位规范,逐步实行工作人员从业资格制度,采取远程培训集中培训等多种方式,建立基层文化队伍培训网络,提高基层文化队伍的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加大对西部地区文化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支持和资助优秀文化专业人才支援西部文化建设。对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艺术人才实行定向定点培训。

(40)建立健全文化法制机构和队伍。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依法行政方面的参谋助手和法律顾问作用。不断增强文化法制机构工作人员政治和业务素质,努力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为文化立法行政决策纠纷处理和法制宣传教育提供服务。

(41)完善人才选拔培养机制。逐步规范文化领域各行业的职业分类,编制职业标准,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稳步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立和完善在相应社会保障条件下的人才流动机制,引导文化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把优秀人才集聚到文化建设中来。

(42)建立国家文化艺术领域授予荣誉称号的制度。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舆论环境,对在文学艺术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的文化工作者授予人民艺术家人民作家等荣誉称号。“十一五”时期,设立“国家文化杰出贡献奖”,表彰文化各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国务院授予荣誉称号的,由文化主管部门确定并经人事部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国务院有关部门授予荣誉称号的,按照有关规定会同人事部联合授予。

十实施要求

(43)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提出了未来五年文化建设的指导方针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文化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指导文化发展审核文化领域重大工程建设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的重要依据。文化行政部门要从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编制和实施《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的重大意义。

(44)齐心协力狠抓落实。文化行政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和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齐心协力,狠抓落实,做好规划的实施工作。面向社会面向群众,做好规划的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文化建设的氛围,动员广大文化工作者投身到落实规划的行动中来。文化系统各部门各单位要从实际出发,贯彻落实规划精神,结合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制定落实的办法和措施。把实施规划的要求纳入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跟踪分析规划执行情况,提高规划实施水平。各级文化行政部门要团结全体文化工作者,以实施规划为契机,振奋精神,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本站已累计被访问:91009724 次

蜀ICP备14005278号-5 川公网安备 51142402000126号

Copyright ©2013-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九品法律博客

法律知识- 法律常识_ 中国法律法规科普-九品法律博客 网站地图 | 免责申明 | 联系我们